广东省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实施细则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02:31:18   浏览:916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广东省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实施细则

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省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实施细则
广东省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了贯彻实施国务院发布的《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结合我省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的适用范围,除《暂行规定》第二条所列外,还适用于:
(一)国营企业行政与经劳动部门批准招用并签订劳动合同的临时工、季节工、农民轮换工之间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
(二)在国营企业混岗工作的集体所有制职工与企业行政之间发生的属于《暂行规定》第二条范围的劳动争议;
(三)国家和省规定应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三条 处理劳动争议应以事实为依据,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准绳,坚持着重调解、慎重仲裁的原则。
第四条 申请仲裁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
(二)有明确的被诉方,具体的申请要求和事实根据;
(三)属仲裁委员会管辖的范围;
(四)在规定申请时效内。
第五条 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基本权利:
(一)申诉、答辩;
(二)变更或撤销申诉、答辩请求;
(三)委托他人代为申诉、答辩;
(四)申请与劳动争议有利害关系的仲裁委员会成员及工作人员回避;
(五)在规定时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六条 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基本义务:
(一)遵守仲裁纪律和仲裁程序;
(二)如实陈述案情,提供有关证据;
(三)按规定交纳仲裁费,执行已生效的调解、仲裁决定。
第七条 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委托一至两名代理人代为参加调解、仲裁活动,由代理人代为行使权利。被委托的代理人应向仲裁委员会提交授权委托书,明确委托事项和权限。
集体劳动争议的职工当事人应推举代表参加仲裁活
动,并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由集体争议职工签名的全权委托书;具有共同申请理由的职工一方人数在四至九人的劳动争议,可参照集体劳动争议处理。
第八条 各级仲裁委员会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仲裁委员会成员名单报上级仲裁机关备案。
仲裁委员会的成员由同级劳动行政机关、总工会和企业综合主管部门三方代表兼职组成。
劳动行政机关设立的劳动争议仲裁处(科、股),为同级仲裁委员会的办公室。
第九条 省劳动局设立劳动争议仲裁指导机构,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各级仲裁委员会的工作。
市仲载委员会受理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并检查、指导县(区)仲裁委员会的工作。
县(区)仲裁委员会受理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并检查、指导企业开展调解工作。
各级仲裁委员会、总工会都应负责指导本地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调解委员会)的工作。
第十条 仲裁工作人员的回避,由仲裁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决定;仲裁委员会成员的回避,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决定;仲裁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的回避,由仲裁委员会讨论决定。
第十一条 因开除、除名、辞退违纪职工发生的劳动争议,当事人应从接到企业行政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仲裁期限的最后一日是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可顺延至节假日后第一个工作日。
当事人确有正当理由,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的,经仲裁委员会认定,可适当延长申请期限。
第十二条 仲裁委员会在处理劳动争议时,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查阅与本案有关的档案资料和原始凭证;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如实地提供材料和证明。
仲裁机关在仲裁活动中发现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应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三条 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时,应先行调解;对调解不成或调解书送达前,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翻悔的争议案件,应及时裁决,制作仲裁决定书。
第十四条 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对仲裁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仲裁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五条 仲裁委员会仲裁案件,应当按规定收取仲裁费(仲裁费包括案件受理费和案件处理费),仲裁费由申请人预交,案件处理终结,仲裁费由承担责任方缴纳;当事人双方分别承担部分责任的,由当事人双方按比例分担;在案件处理过程中申请人撤诉的,其预交的仲裁费一般不
予退回。当事人职工一方交纳仲裁费确有困难的,可适当减免。
第十六条 仲裁委员会的组织、工作规则和企业调解委员会的工作规则,由省劳动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已成立工会组织的,应根据需要设立调解委员会或调解小组,负责处理本单位因履行劳动合同而发生的劳动争议。
不设调解委员会或调解小组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由单位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受理。
省属企业和中央、部队、外省驻我省的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由当地仲裁委员会受理。
第十八条 双方当事人不在同一地区的劳动争议,由职工当事人工资关系所在地仲裁委员会受理。
第十九条 各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暂行规定》和本细则制定具体办法,并报省劳动局备案。
第二十条 本细则由省劳动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细则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1988年3月19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法院工作也要做到三个面向

戴洪斌


  面向社会,面向传统,面向未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态度,也是一个扎下根来的态度,还是一个着眼发展的态度。法院工作也是需要强调三个面向的,需要以此来推动法院工作更好发展。
  法院是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而设立起来的,如果社会上没有需要法院给予解决的实际问题,那么法院就不会成立起来,即使成立了也会被马上撤销。而我们看到的是,法院一直都很好地存在着,不可缺少。并且,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使法院的作用更大,现在还要不断加强对法院的建设,更加注重发挥法院的职能作用。于是,面向社会,也即是面向实际显得更为重要,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应该成为法院工作的首要指导思想。在此面向社会理念的指导下,要更加突出法院解决社会问题的职能作用,将之真正提到法院工作的第一位上来,要使人明白,也要使法院的工作人员明白,面向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法院工作的首要工作。不仅不能削弱法院面向实际的职能,还要不断增强法院工作面向社会的态度和指导思想,以使法院充分发挥裁判的现实作用,规范社会行为,调整好各类社会关系。
  面向传统,这是每一个国家的法院,包括所有国家机关都要切实重视的问题。任何一个单位,包括了任何一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都要在一个文化的体系里存在。一个单位和一个个体,不能脱离身边的文化体系而在另外一个文化体系中存在,也即不能异时空地存在。这即是说,一个组织和一个人都是在所处的文化体系中存在着。那么,以这样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文化体系的传统因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必然影响着这个组织和个人的方方面面,影响也十分深刻。对于法院来说也有这样的一个问题,需要从其存在的文化体系这个角度来认识,来分析。我们的法院也是存在于中华的文化体系之中的,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作为中国的法院,要扎根于中华文化,积极主动吸取这博大精深文化体系的精髓,根要扎深下去,吸取的营养才会更多、更丰富,那么枝干才可能长大长好。面向传统,其实就是扎根的问题。根深才会枝繁叶茂。
  面向未来,这个着眼点在于法院工作的长远发展,在于法院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这个态度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以此来指明法院工作前进的方向,法院工作奋斗的目标才会坚定,前进的步伐才会有力,推进工作和实施的改革措施也才会有效。
  面向社会是法院工作的主体,对此,要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放在这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上来。法院工作也需要特别重视与民族社会自身的文化传统的结合,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消化,这样才能让法院工作有不竭的生命力源泉,才会有更加深广的内涵。法院工作也要特别重视面向未来,为了更好发展,不断提高法院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发挥更好的职能作用,做出更好的服务,那就要具有面向未来的态度,以此引导法院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引导法院工作的更好发展。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目标责任制考核若干问题的紧急通知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目标责任制考核若干问题的紧急通知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各计划单列市分行,总行营业部(西
藏不发):
根据国务院决定,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进行相应调整,全行要集中精力做好政策性农副产品收购贷款的管理工作,尽快实现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因此,总行1998年2月17日发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目标责任制考核暂行办法》(农发行字[1998]22号)的各项考核指标,已不适应当前? 飨罟芾砉ぷ鞯囊螅芯烤龆ㄍV怪葱小? 为切实加强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管理,围绕信贷资金封闭运行的主题,总行正在研究制定新的经营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和办法。在新的考核办法未出台前,各级行必须立即按照以下指标进行考核。
一、新放收购贷款与新收粮棉油价值比率
计算公式:考核期累计粮棉油收购值÷考核期累计发放粮棉油收购贷款×100%
二、调销货款归行率
计算公式:考核期累计回笼销货款归行额÷考核期企业累计回笼销货货款×100%
三、调销货款收贷率
计算公式:考核期累计收回贷款额÷考核期累计销售回笼货款中应归还贷款额×100%
四、收息率
计算公式:本季实际收回利息÷本季应收利息×100%
五、挤占挪用贷款下降率
计算公式:考核期末不合理贷款占用“比年初”数÷年初不合理贷款占用余额
六、期末库贷比例
计算公式:考核期末粮棉油库存值÷考核期末粮棉油贷款余额×100%
具体考核指标的确定,各项考核指标与费用、个人工资和公益金如何挂钩,将在新的经营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中予以明确。
上述考核指标均与《关于建立粮食(棉花)贷款管理月报制度的紧急通知》(农发行传字[1998]20号)中规定的项目相对应。



1998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