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河道管理暂行条例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3 23:00:34   浏览:842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辽宁省河道管理暂行条例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


辽宁省河道管理暂行条例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



(1981年7月27日辽宁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河道管理
第三章 工程管理
第四章 护堤护岸林管理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河道管理,保障工农业生产、铁路、公路、水运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使江河水土资源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各级政府的水利部门为河道主管部门,负责江河流域规划、防洪调度、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及其他有关技术业务指导。各级政府根据需要建立健全河道管理机构。
第三条 市区河段,由城建部门组建河道管理机构,按江河流域规划的要求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安排,负责市区范围内的河道管理和防洪工作。通航河段,由交通部门负责疏浚,在修建闸坝等工程时,要按交通部门要求设置过船设施。
第四条 各级河道管理部门要本着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依靠群众,切实管理好河道和堤防。
第五条 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农村社队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二章 河道管理
第六条 河道两岸的堤防、护岸工程,河道滩地的砂、石、土料物,统由河道管理部门规划和管理。
第七条 按国家规划修筑的两岸大堤之间为河道的行洪范围。无堤河段,可按设计洪水确定行洪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缩窄河道,不准在河道行洪范围内擅自修建套堤、工厂、泵站、房屋、码头、高渠、高路等阻水建筑物,或堆放物资、倾倒矿碴、煤灰、垃圾等。已经设置
的行洪障碍,要本着“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限期清除。
第八条 河道行洪范围内,除营造护堤、护岸林外,任何单位都不得植树造林或种植芦苇。河道内即有的防风固沙林,应按顺水流方向逐步间成林带。其它即有的阻水林,要有计划地清除。
第九条 凡修建跨河桥梁或在河滩地上修建工程设施,必须在不影响原河道泄洪、排涝和堤防安全的前提下,做出设计,按规定程序,经河道主管部门同意,方得施工。对壅水严重的原有桥梁、引道,要有计划地进行改建、扩建。在未改建前,由建设部门在汛前采取应急措施,保证安
全渡汛。
第十条 向河道排放污水,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的规定。不准向河道和排水沟渠排放各种矿粉和有毒物质。已排放的要按“谁排放谁清除”的原则,限期处理。
第十一条 在河流上修建工程,按分级管理权限,在流域面积大于五千平方公里的大型河流上,由省审批;在流域面积介于一千至五千平方公里的中型河流上,由市(地)审批;在流域面积小于一千平方公里的小型河流上,由县(区)审批。跨市(地)或县(区)的工程,由上一级审
批。
第十二条 河道行洪范围内的护堤地、荒滩、沙石土料物,属全民所有的,由河道管理部门管理,集体所有的在册耕地,也要按河道的整治规划进行管理。
第十三条 在河道行洪范围内开采砂石土料物,需经河道管理部门批准。开采砂石土料物不得影响河势变化、河道行洪,不得危及堤岸、水工建筑物和铁路、公路交通的安全。从事企业性的开采单位,要按规定向河道管理部门缴纳管理费和采掘费(公路和水利工程所用砂、石、土除外
)。凡未经审批,擅自开采而形成河道险工或损坏护岸工程的,由开采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
第十四条 不准在河道内修建危害对岸的导流、挑流工程。凡新建、改建和拆除的工程,涉及两个市(地)、县(区)或铁路、公路的,要按河道总体规划要求进行设计,报上级批准。施工中不得任意变更工程规模、标准和高程。已造成危害的导流、挑流工程,要按河道主管部门的裁
定,限期拆除。
第十五条 河道防洪工作要严格执行高度集中,统一指挥和分级分段负责的原则。防洪调度命令,大型河流由省下达,中型河流由市(地)下达,小型河流由县(区)下达。各级都要服从统一调度,听从指挥。

第三章 工程管理
第十六条 堤防两侧护堤地(包括堤内外原有取土坑、废堤)由河道管理部门管理。省管的大型河流堤防护堤地的迎水面,不得少于三十至五十米;背水面不得少于五至二十米。其他中、小河流堤防护堤地范围,按分级管理权限,由各地自行确定。
第十七条 按规划修建的河道堤防、丁坝、护岸等工程和铁路、公路、桥涵、输电线路、输油管道等穿跨河建筑物,必须严加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在工程周围和堤坡、堤坑上取土、采砂、挖洞、扒堤、建窑、开沟、打井、建房、埋坟、爆破、堆放杂物等,也不准借故进行其它
危害工程的活动。
第十八条 大中型河流堤顶,严禁铁轮、木轮和重型车辆行驶。堤顶泥泞期间,除防汛抢险、紧急军事、公安、救护车外,禁止其它车辆通行。利用堤顶作公路、乡路的堤段,必须经河道管理部门同意,由交通或有关部门加修路面,并负责维修养护,修建跨越堤顶的各种道路,必须填
筑坡道,严禁挖堤通过。
第十九条 修建破堤穿河工程及其防护设施,必须做出工程设计和回填设计,按分级管理权限报河道主管部门审批。工程在铁路、公路、输电线路及输油管路附近的,要取得各工程主管部门同意。工程竣工后,验收不合格者,不准投入使用。使用后,由建设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确保
堤防安全。
第二十条 河道及其防洪整治工程的各种测量标志、观测设备、助航设施、里程碑、护林标志、防汛房、水文观测设施、防汛通讯及照明设施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损毁和破坏。

第四章 护堤护岸林管理
第二十一条 护堤林、护岸林和河道内的防风固沙林,由河道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可由社、队集体营造和管理;也可由城市园林部门、县或公社河道管理单位营造和管理;还可由河道管理单位和生产队共同营造和管理。
第二十二条 认真贯彻“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林业政策。护堤护岸林由河道管理部门或城市园林部门投资和营造的,其收益归河道管理单位或城市园林部门;由社队集体营造的,其收益归社队;由国家投资,社、队营造或管理的,其收益由县级河道管理部门和社队按比例分成

第二十三条 堤坡只准种植草皮或紫穗槐等灌木,严禁种植乔木,堤坡上既有的乔木林,限期由林木所有者连根清除。
第二十四条 护堤林、护岸林和河道内的防风固沙林,不准主伐。更新或间伐,需提出计划,经河道管理部门同意,由县(区)以上林业部门或城市园林部门批准。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五条 对模范遵守、认真执行本条例作出成绩,或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敢于检举、揭发和斗争,并有显著成绩的单位或个人,由省、市(地)、县(区)政府授予河道管理先进单位或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受省级奖励的由市(地)推荐,经河道主管部门审核,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六条 对违反本条例第二章有关条款的单位或个人,除限期拆除阻水物外,并根据不同情况处以罚款。
第二十七条 对违反本条例第三章有关条款的单位或个人,除限期修复、退还、赔偿外,并根据情节处以罚款。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对应清除的林木逾期不清者,由河道管理部门负责清除,清除林木所需的费用,由林木所有单位或个人负担。
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公布之前形成的严重影响行洪障碍,在规定期限内拒不处理者,要追究设障单位的领导责任。因特殊情况,在限期内确实难以处理的,设障单位要对受危害地区采取安全措施,并报河道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第三十条 乱砍盗伐护堤、护岸林和防风固沙林,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以及《辽宁省林业奖罚暂行条例》和《辽宁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一条 对拒绝、阻碍河道管理人员执行任务、打骂河道管理人员、无理取闹者,由公安部门处理。
第三十二条 凡不服从防洪调度命令,玩忽职守,造成重大事故或有意制造纠纷的单位、个人,要追究责任。后果严重的,要给予行政处分,直至依法论处。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的单位或个人拒交罚款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第三十四条 按本条例规定所收的管理费和采掘费,均作为各级河道管理部门的专项收入,用于河道管理、工程维修。罚款由河道管理部门收缴,交地方财政百分之八十五,其余用于河道事业的奖励经费。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和各地区行署,可根据本条例的规定,制订本地区的河道管理实施细则,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实行。过去省颁发的有关规定与本条例不一致的,以本条例为准。本条例如与上级有关规定有抵触的,按上级规定执行。



1981年7月27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科委体制改革司关于转发《甘肃省企业科研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科委体制改革司


国家科委体制改革司关于转发《甘肃省企业科研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科委体制改革司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科技司(局):
最近,甘肃省科委、体改委、计委等八部门联合下发《甘肃省企业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对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促使我国经济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方、本部门的实际,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把实践中
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及时通报给我们。
附件:关于下发《甘肃省企业科研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

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甘肃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甘肃省计划委员会、甘肃省财政厅、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甘肃省税务局、甘肃省人事局、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关于下发《甘肃省企业科研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地区行政公署,州、市人民政府,省级有关厅、局、公司,省内大中企业:
为了认真贯彻和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决定》,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现将《甘肃省企业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发给你们贯彻执行。

甘肃省企业科研机构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促进企业科研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决定》(省委发〔1992〕6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企业科研机构是推动企业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省内企业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建立和完善科研开发机构,充分依靠科研机构和工程技术人员,大力开展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工作,尽快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第三条 企业科研机构是本企业内从事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研究与开发的专门组织,属于企业的生产机构。科技人员和实验工人均为生产人员。
第四条 企业科研机构由所属企业领导和管理,并接受同级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第五条 企业科研机构必须坚持为企业生产和科技进步服务的方向,紧密结合本企业的生产实际,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展科研、开发工作,努力为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服务。在完成本企业任务的前提下,可以面向行业和社会服务。
第六条 企业科研机构的主要任务是:
(一)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二)企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难题攻关;
(三)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降低消耗等目的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研究;
(四)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提高创新和推广应用;
(五)新产品、新技术的中间试验和工业性试验;
(六)搜集国内外同行业科技情报和市场经济信息,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向企业提供决策意见;
(七)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壮大企业科技队伍;
(八)上级部门下达及外单位委托的科研开发任务。
第七条 企业科研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任务;
2.有健全的领导班子,组织机构和固定的人员编制;
3.有一定数量的科研和技术开发资金;
4.有试验研究的手段和固定的工作场所。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机构应有自己的中试基地(试制车间)。
第八条 企业科研机构的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机构一般应达到企业职工总数的2%以上,小型企业应在3%以上,其中科技人员应占该科研机构职工总数的60%以上。
第九条 企业科研机构的建立、调整、撤销由企业决定,同时报送企业主管部门和同级科委备案。
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科研机构,在确保完成本企业任务的前提下,面向社会开展科研生产经营活动的,须经企业同意,报同级科委审查批准后,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注册,具备企业法人条件的,发给《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不具备企业法人条件的,发给《营业执照》。
第十条 大中型企业一般应设立科研开发机构,有条件的企业可实行科研、工艺、设计一体化,组建科技发展中心,以发挥整体优势。小企业设立研究室或研究组。企业单独建立科研机构有困难的,应积极开展与独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间的横向联合,寻求稳固的技术依托单位
,或由行业主管部门组建行业技术开发中心。
第十一条 企业科研机构实行厂长(经理)或总工程师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和所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所长对厂长(经理)负责,享有以下权利:
1.对所内的行政、科研、生产、经营等工作负有指挥权;
2.可以直接或受厂长委托对外签订各种技术合同;
3.决定本所内部人员的调配和工作安排,确定所内机构设置;
4.决定所内经费的使用和奖金分配;
5.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赋予的其他权力。
第十二条 企业应将科研机构的工作计划纳入企业科技进步和生产经营计划,实行目标管理,定量考核。企业科研机构的年度计划、工作总结要同时上报主管部门和同级科委。
第十三条 企业科研机构内部要普遍实行各种形式的技术经济责任制,建立健全业务、技术岗位责任,做到科技人员的利益与对企业科技进步及经济效益的贡献挂钩,有奖有罚,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十四条 企业应加强对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科技人员的素质,逐步形成强有力的企业科技队伍。要采取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进修等形式,加速科技人才的培养,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对有才华、有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他们的实际工作水平,可按国家和
省的规定,破格晋升职务,造就一批企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第十五条 企业按照下列资金渠道,建立科技发展基金:
(一)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省委发〔1988〕26号)规定,按销售收入1~1.5%提取的科技开发资金。
(二)为开发研制新产品、新技术所必需的单台价值在5万元以下的测试仪器、装置、试制用关键设备购置费。
(三)企业生产发展基金、新产品试制基金用于科研和开发的部分。
(四)国家科技三项费用拨款和有关部门拨付的科技经费。
(五)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收入。
从上述渠道筹集建立的科技发展基金,应单独设帐,由企业科研机构按计划自主使用。
第十六条 企业科研机构科研工作需要的仪器设备、物资材料等,由企业内部调剂解决。必须购置的部分,列入企业物资购置计划。省、地(市)科学器材供应部门对企业科研机构需要的器材,要与对待独立科研机构一样,积极组织货源,保障供应。
第十七条 企业科研机构在试验中所需的零部件、外协件、工装模具以及专用设备等,企业应组织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优先纳入计划安排。
第十八条 省、地(市)科委在科技三项费用中安排用于企业的重点科研开发项目,由企业科研机构组织实施。对于在促进企业科技进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科研机构优先安排。
企业科研机构从事由企业自筹资金安排的科研开发项目并符合省级项目标准的,可申请列入省科技发展计划,享受相应的待遇。
第十九条 承担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企业科研机构,项目完成后的结余经费,经项目下达单位批准,可以提取结余经费的10~30%,奖励课题组成员。
第二十条 对科研设施、测试手段较齐全,科研开发能力较强的中央和省属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经省科委或企业主管部门组织认定,可分别确定为省级科研单位、科研中试基地或行业技术工程中心,给予重点扶持,使其为全省和行业科技进步服务。
第二十一条 企业科研机构开发新产品向银行申请的专项贷款,还贷有困难的,经省计委或省科委审定,经税务部门批准,可给予减免所得税的照顾,减免的税款,专项用于还贷。
第二十二条 企业科研机构开发的新产品,可按有关规定享受相应优惠政策及申报各级科技进步奖。
第二十三条 企业科研机构取得的科技成果,应在本企业优先转产使用。对本企业短时期内不能转产的成果,在不侵犯本企业技术经济权益的前提下,可向外转让。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后,可以从第一年所实现的利润中提取1~5%奖励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其中项目直接承担者所得
奖金不应低于奖金总额的50%。
第二十四条 企业科研机构在保证完成本企业任务的前提下,都可向行业和社会开放,承接科研课题,进行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广泛开展横向联合,组成行业技术协作网,参与技术市场活动。从事上述科技活动所获得的技术性纯收入,可提取20~30%用于
奖励做出直接贡献的科技人员。
第二十五条 开展企业科研机构先进单位和先进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对成绩优异者予以表彰。
第二十六条 地、州、市可参照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1992年12月2日

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沙市城乡低保对象医疗救助办法》的通知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政府


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沙市城乡低保对象医疗救助办法》的通知

长政发〔2011〕28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

现将《长沙市城乡低保对象医疗救助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长沙市城乡低保对象医疗救助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障低保对象基本医疗权利,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长发〔2011〕12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医疗救助是指通过各级财政安排资金,对城乡低保对象医疗费用给予适当补助,以保障救助对象基本医疗需求的一种政府救助制度。

第三条 医疗救助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一)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自救互助为主、政府救助为辅;

(三)属地管理,应救尽救。

第四条 凡具有本市常住户籍,已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城乡低保对象(含城乡“三无”人员,下同),其医疗费用在医保支付后支出仍有困难的,可以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医疗救助。

城乡“三无”人员是指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扶、抚)养人或赡(扶、抚)养人无赡(扶、抚)养能力的城乡居民。

第五条 医疗救助实行各级政府负责制。

民政部门负责拟订医疗救助规划、政策和标准,负责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和管理。

财政部门负责安排医疗救助资金,及时拨付,并加强监督管理。

卫生部门负责对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协助做好医疗救助信息管理系统与医保信息管理系统的连接工作,协助做好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的有关工作。

审计、监察部门负责对医疗救助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

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医疗救助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 救助内容

第六条 城乡低保对象医疗救助的内容为:

(一)大病门诊救助。对患有恶性肿瘤、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造成瘫痪的重性心脑血管疾病等大病而未住院治疗的,每人每年救助1000元。

(二)住院救助。对城乡“三无”人员在本地县、乡级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无县级医疗机构的区、县可指定一所市级医疗机构)住院的基本医疗费用在扣除医保支付后的目录内个人自付部分(含起付线以下部分,下同),予以全额救助。未在上述规定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按其他低保对象救助比例和限额进行救助。

城乡“三无”人员以外的其他低保对象,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其住院基本医疗费用在医保支付后的个人自付部分,按50%的比例予以救助,年度救助限额为5000元。患本条第一款所列的7种大病,其住院基本医疗费用个人自付部分达到2万元以上的,按30%的比例予以救助,年度累计救助限额为1万元。

第七条 下列情形不予救助:

(一)因违法犯罪、自杀、自残、打架斗殴、酗酒、吸毒等原因致死致伤发生的医疗费用;

(二)因整形、整容、保健等非基本医疗发生的费用;

(三)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以及其他应由他方承担赔偿责任的医疗费用;

(四)未按规定办理转院手续,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费用;

(五)超越医保规定的基本药品目录、诊疗项目范围、服务设施标准实施诊治的费用;

(六)拒绝民政部门依法依规调查、隐瞒或不提供家庭真实收入、出具虚假证明的。

第三章 救助程序

第八条 低保对象大病门诊救助的程序为:

(一)救助对象向户口所在地社区(村)居民委员会提交大病门诊医疗救助的书面申请,同时提交救助对象户口簿、居民身份证、低保证复印件并出示原件、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疾病诊断证明书。社区(村)居民委员会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验,符合救助条件的,填写《长沙市城乡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社区(村)居民委员会签出意见后报街道(乡镇)。

(二)街道(乡镇)对上报的《长沙市城乡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和相关材料进行审核。符合救助条件的,签出意见后报区、县(市)民政局审批。

(三)区、县(市)民政局对街道(乡镇)上报的《长沙市城乡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和相关材料进行复查审核,符合救助条件的,在《长沙市城乡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中签署审批意见;不符合救助条件的,下发不予救助的书面通知书。

(四)大病门诊医疗救助的对象和救助金额于审批当月在对象所在社区(村)张榜公示。

(五)大病门诊医疗救助资金由区、县(市)民政局在审批当月或下月通过银行发放。

第九条 城乡低保对象住院救助原则上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民政部门按月将城乡低保对象名单输入医保信息管理系统。城乡低保对象住院时,凭《低保证》(《五保证》)、医院病历和住院通知单到街道(乡镇)民政办办理《准予救助通知单》,并将《准予救助通知单》交所住医院。出院结算时,医保系统将准予救助对象的医疗费用自动生成城乡居民医保支付金额、医疗救助金额、自付金额3个部分。城乡低保对象住院医疗费用中的医疗救助金额由民政部门与定点医疗机构定期直接结算。

暂未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的地方,城乡低保对象住院医疗救助按照城乡低保对象大病门诊救助的程序进行。但救助对象在申请救助时还需提供住院通知书、住院医疗费用结算凭证、必要的病历资料和医保结算支付凭证。

第十条 已享受大病门诊救助后又住院的城乡低保对象,其大病门诊救助金额列抵住院救助金额。

第十一条 城乡低保对象住院救助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的,救助对象和金额于民政部门与定点医院结算的当月在对象所在社区(村)张榜公示。

第十二条 民政部门根据需要,可以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取证以及信息比对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医疗支出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等进行调查核实。有关单位、组织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相关情况,配合民政部门的调查。

第十三条 民政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人提出书面救助申请的30个工作日内办结审批手续。

第四章 救助资金

第十四条 医疗救助资金由市、区、县(市)财政承担,并列入财政预算。市级财政对高新区、芙蓉区、天心区、开福区、雨花区、长沙县给予30%的补助,对岳麓区、望城区、浏阳市、宁乡县给予50%的补助。

第十五条 医疗救助资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各区、县(市)财政部门在财政社保基金专户中建立医疗救助资金专账,用于办理资金的汇集、核拨等业务;民政部门设立医疗救助资金发放专户,用于办理医疗救助资金的核拨、支付和发放等业务。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应依法依职责对医疗救助资金管理发放情况和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发现违纪违法行为应及时依法处理。

第十七条 民政部门应将医疗救助政策、办事程序、保障对象和资金发放等情况向社会公示,并设立投诉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八条 从事医疗救助工作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人员拒不签署同意救助意见,或者对不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人员故意签署同意救助意见的;

(二)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或贪污、挪用、扣压、拖欠医疗救助资金的。

第十九条 救助对象采取虚报、隐瞒、伪造或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医疗救助的,由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告诫,不予批准或停止救助;已经发放救助资金的,全额追回骗领的资金并依法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已按《长沙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长沙市卫生局长沙市民政局长沙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提高全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对象重大疾病医疗救治保障水平的通知》(长人社发〔2011〕101号)有关规定享受了医疗救助待遇的,不再重复享受本救助。精神病人医疗救助按《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沙市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办法〉的通知》(长政办发〔2011〕101号)予以救助。

第二十一条 城乡特殊困难低收入对象医疗救助办法由各区、县(市)人民政府自行制定。

第二十二条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